这才是铁哥们!欠中国81亿全还清还赠百亿大礼西方国家都眼红
借钱的时候“亲如兄弟”,还钱的时候“爱咋咋地”。咱们这些年帮过的国家不少,但有的国家,拿着我们的援助反过来捅刀子,这种“农夫与蛇”的故事,咱听得还少吗?
但今天要说的这个主角,绝对是个例外。它不仅把欠中国的81亿美元(折合580多亿人民币)一分不差地还完了,还反手送了咱们一份价值上百亿的“超级大礼包”。
说实话,这国家挺低调的,它人口才600多万,还没咱们一个二线城市人多;国土面积呢,也就跟咱们的甘肃省差不多大。但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小国,干的事儿,那叫一个敞亮。
要说土库曼斯坦,那就得先说它的“家底”。这哥们儿的运气,简直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。它的地下,几乎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气罐,探明储量全球排名前五,尤其是那个叫“加尔金内什”的大气田,是仅次于伊朗-卡塔尔联合气田的世界第二大单体气田。
那时候,它唯一的出路就是把气卖给北边的邻居——俄罗斯。但俄罗斯是啥角色?能源巨头啊。土库曼斯坦想卖气,行,开采技术得用我的,运输管道得走我的,就连卖多少钱,都得我说了算。说白了,土库曼斯坦就是个原料供应商,辛辛苦苦挖出来的“蓝金”,大头都被中间商赚走了。
这种寄人篱下的日子,谁都不想过。土库曼斯坦的领导人也憋着一股劲儿。终于在2006年,因为价格谈不拢等一系列矛盾,两国关系闹掰了,俄罗斯直接把阀门给关了。
这一下,土库曼斯坦的经济命脉直接被掐断,天然气出口量暴跌近40%,国家财政瞬间就到了崩溃的边缘。
走投无路之下,土库曼斯坦也想过找别人。它去找欧洲,欧洲那些老牌资本家,个个都是人精,提出的条件一个比一个苛刻,都想趁火打劫,用一些贷款换取对土库曼斯坦的资源控制权,甚至是政治主权。
咱们中国人的处世哲学,讲究一个“义”字。自己淋过雨,总想着为别人撑把伞。
2007年,中国向土库曼斯坦伸出了援手。咱们提出的合作方案,让土库曼斯坦的官员们当时都不敢相信自身的耳朵。
中国不仅愿意提供81亿美元的专项贷款,用于帮助土库曼斯坦开发那个他们自己搞不定的“加尔金内什”大气田,还承诺,将用中国的技术、中国的团队、中国的设备,修建一条横跨中亚直通中国的天然气管道!
最关键的一点,也是让西方国家最想不通的一点:这笔巨额贷款和援助,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。我们别你的港口,不干涉你的内政,也不要求你站队。咱们的逻辑很简单:我帮你把气采出来,帮你把路修好,你把天然气卖给我,咱们公平买卖,互利共赢。
这个消息一出,西方媒体的冷嘲热讽就来了。他们说中国是“冤大头”,说这81亿美元注定要打水漂,说土库曼斯坦那种经济情况,根本不可能还上这笔钱。
那条管道,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“中国-中亚天然气管道”。它全长1833公里,像一条钢铁巨龙,从土库曼斯坦的阿姆河右岸出发,穿越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广袤大地,最终抵达中国新疆的霍尔果斯。
建设的难度,超乎想象。夏天,地表温度能到60多度;冬天,又是零下40度的严寒。但中国的建设者们,硬是只用了两年多时间,就把这条能源大动脉给打通了。
2009年12月14日,这是一个土库曼斯坦人民永远都不可能忘记的日子。四国元首共同开启阀门,来自里海东岸的天然气,带着中亚的风沙与温度,第一次奔涌向东方。
对土库曼斯坦来说,这不单单是一条输气管道,这更是一条“命运管道”、“尊严管道”。从这一刻起,他终于能挺直腰杆,把自家的资源,卖出个公道价,不再受制于人。
天然气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。有了钱,土库曼斯坦的经济就像按下了快进键。从2009年到2025年的这16年里,它的经济总量翻了七八倍,人均GDP早就突破了1万美元。
首都阿什哈巴德,从一个尘土飞扬的中亚小城,变成了遍地白色大理石建筑的“中亚迪拜”。免费的医疗、免费的教育、几乎免费的水电气,这些实实在在的福利,都源于那条奔流不息的天然气管道。
那81亿美元的贷款怎么还?双方早就商量好了,不搞那些复杂的金融把戏,就用最朴实的方式——用天然气抵扣。每年从对华的售气款中,拿出一部分来偿还贷款本息。
从2009年到2021年,整整12年,土库曼斯坦一天都没有拖延过。国际能源价格有涨有跌,但他们的还款计划雷打不动。
到2021年,最后一笔款项结清。土库曼斯坦总统正式向世界宣布:我们已全额还清了中国的贷款!
这声宣告,不亚于一声惊雷。它狠狠地抽了当年那些鼓吹“中国债务陷阱论”的西方媒体一个大嘴巴。事实上,中国的合作,不是陷阱,而是机遇。
你以为还清钱就完了?土库曼斯坦用行动告诉你,什么叫“滴水之恩,涌泉相报”。
还完钱后,土库曼斯坦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给中国送上了一份“百亿大礼包”。这当然不是说直接送钱,而是一系列更深、更广、价值更高的合作协议。
首先,加量。土方主动提出,将每年对华供气量,从原来的400亿立方米,提升到650亿立方米。这是什么概念?相当于每年多给咱们一个北京市的全年用气量。
其次,开新线。双方拍板,启动建设“中国-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”。这条新管道绕过哈萨克斯坦,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中国,进一步保障了能源通道的多元化和安全性。等到2025年底D线逐步建成投产后,土库曼斯坦对华年供气量,将冲向850亿立方米的惊人数字,几乎占到中国天然气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!
再次,产业升级。中国不光是买气,还帮助土库曼斯坦搞起了天然气深加工。在气田旁边,一座座现代化的天然气化工厂拔地而起,这等于把“卖资源”变成了“卖工业品”,是真正的“授人以渔”。
这一套组合拳下来,未来几十年,中土之间的能源合作总价值,轻松超过千亿美元。这才是真正的“大礼”。
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,欧洲被俄罗斯断了气,能源价格飙升,民众冻得直哆嗦。他们这才火急火燎地想起来,中亚还有个“气罐子”土库曼斯坦。于是,欧洲的官员们开始频繁访问阿什哈巴德,希望能分一杯羹。
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,早就通过长期“照付不议”的合同,和中国深度绑定了。这种合同意味着,不管中国用不用得了这么多气,都得按合同付款,这给了土方最稳定的收入预期。而对中国来说,则锁定了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。
在最关键的时候你选择趁火打劫,在别人过上好日子了你又想来摘桃子。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?
更让西方难受的是,土库曼斯坦不光在经济上和中国站在一起,在政治上也给予了中国最坚定的支持。作为一个“永久中立国”,它却在联合国等多个场合,公开支持中国在涉疆、涉港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的立场。
看到这里,你也许就明白了。中土之间的“铁哥们”情谊,不是喊出来的,是一方在另一方最困难时伸出的援手,是另一方在发展起来后信守承诺、知恩图报的实际行动。
咱们的外交智慧,从来不玩零和博弈。你尊重我,我就帮你;你信任我,我就带你一起发展。我们修路、建桥、通管道,为的是让大家都有饭吃,都有好日子过。
从81亿美元的雪中送炭,到还清欠款后的百亿大礼,这一个故事,完美诠释了什么叫“互利共赢”。它也告诉世界一个最朴素的道理:
而那些至今还在眼红,还在背后嘀咕“债务陷阱”的西方国家,或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,为什么自己的朋友慢慢的变少,而中国的朋友,却遍布天下。